• 從柴灣港鐵站的景觀

  • 總平面圖

  • 節能光井

  • 大量綠化

  • 綠化天台

  • 原有樓板耐火測試

  • 原有斜道重新設計為樓梯並加裝天窗

  • 改建前的柴灣工廠邨大廈 (從柴灣港鐵站的景觀)

  • 隔音露台

  • 綠化庭院

  • 展示區


新建建築 1.2版
最終鉑金級

整體得分

華廈邨改建自柴灣工廠邨大廈,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改建工程於2012年公布,作為增加和促進公營房屋供應量的短期措施。改建工程於2016年完成;五層住宅樓層共提供187個單位,而地下則設有商舖、庭院、展示區、停車場和物業管理設施。

環保特點

用地與室外環境

  • 增加綠化覆蓋率至多於四成
  • 安裝綠化天台以緩和熱島效應
  • 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光污染

用材

  • 保留超過七成原有地基及大廈結構,以減少施工期間所產生的廢料及滋擾
  • 超過兩成的外牆工程是由回收材料製成的
  • 超過六成的建築廢料被回收

能源使用

  • 採用被動式節能設計應對本港氣候,以提高人體舒適度並減少能源消耗
  • 住宅單位和公共空間採用自然通風設計
  • 在大廈通道及升降機大堂安裝二段光度的照明控制系統,以減低電燈的耗電量超過六成

用水

  • 設置雨水收集系統和根部灌溉系統,以節省園藝用水超過八成
  • 採用節水用具以減少不少於兩成的年耗水量

室內環境質量

  • 節能光井提升住宅單位的自然通風及採光
  • 把原有斜道重新設計為較平坦的樓梯,以鼓勵居民多運動及健康的生活模式,並透過加裝天窗來引進天然光,改善室內環境質素
  • 達到室內空氣質量(IAQ)目標“良好”等級標準
  • 避免機電設備過度振動

創新

  • 消防工程學方式以保留原有結構
    傳統的樓宇更新方法可能包括加入新的混凝土或相應材料來達到混凝土厚度要求,以滿足現今消防安全的要求。然而,傳統的方法需要大量新的建築材料和勞動力。
    因此,我們採取了另一種方式,利用消防工程學,對原有樓板進行耐火性能測試,以保留「H」型原貌及七成大廈結構,從而減少拆卸及重新建造樓板的物料消耗。
  • 以人為本的設計方法–社區互動
    我們採用「以人為本」的精神推行此改建項目。我們在設計階段,邀請了 前 租 戶 和 持 分者出席社區參與工作坊,收集他們的意見和歷史記憶。我們特別設立了一個展示區,展示建築物清理期間所收集的藏品,包括可移動式的印刷機、衣櫃、木製雕刻箱、 家具、玩具、日用品公司的招牌等。
  • 雙水箱
    為飲用水和沖廁水系統提供雙水箱,確保維修時仍能無間斷供水。

故事

柴灣工廠邨大廈於1959年6月落成,是香港僅存的最後一座「H」型工廠大廈。佔地0.4公頃,鄰近港鐵站及工廈。為提升公眾對文物保育和可持續房屋發展的意識,這座工廠大廈被保留作活化再用,並發展為公共屋邨。

「如何在工業區內的一座空置工廠大廈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居住環境,同時需要面對嚴重的噪音污染、地盡其用及保育這60歲建築物的歷史價值?」是此項目的最大挑戰。



  • © 2025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 免責聲明

與我們保持聯繫:




© 2025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